|
|
这次中国空军歼―11的升级的重头戏是将其原先使用的N-011(甲虫-27)脉冲多谱勒雷达(雷达天线直径为1078毫米,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同时攻击4个)升级为“隼”式有源相控阵雷达。
其升级的技术路线与美国相同――都是在原来的脉冲多谱勒雷达的主机上换装主动电子扫描阵列天线(AESAA)(美国在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成熟以后,已经将F-15的APG-63和F-16的APG-68改进为APG-63(V)2和APG-68“快捷波束雷达”),使用新型计算机与软件整合而成。
“隼”有源相控阵雷达:
“隼”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原形在2001年莫斯科航展(MAKS)上首次展出,已在苏-30MK进行过多次飞行实验,原本西方媒体预计2003年入役,不过现在看来2002年就已经将其主动电子扫描阵列天线(AESAA)出口到了中国,这说明“隼”的研制大大超出西方媒体的预计。它将发展为一个系列:天线直径980毫米的将用于苏-27系列以及苏30MK系列的改进,天线直径700毫米的将用于米格-29系列的改进。
用于苏-27改进的“隼”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其主动电子扫描阵列天线(AESAA)上集成有约1000个X波段的T/R模块。方位/俯仰扫描极限角+/-70度,对战斗机目标前,后半球的探测距离分别为180千米/80千米(低空时为170千米/60千米),对驱逐机,导弹快艇,地面桥梁,移动坦克的探测距离分别为300千米,180千米,150千米,25千米。可同时跟踪30个目标并同时攻击6个。
雷达重245千克,体积0.55立方米,采用空气加液体冷却。
虽然从数据上看“隼”式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作用距离以及可同时攻击的目标数并不比苏30MKI装备的N-011M无源相控阵雷达优越。但是“隼”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其技术上比N-011M无源相控阵雷达先进半代,作战效能的优越是无疑的:“N-011M无源相控阵雷达的作用距离虽然远,但在雷达屏幕上看只能看到一片亮点,无法确认那个目标有威胁,也很难确认那个目标是自己人。”以至于在演习中常常发生苏30MKI击落己方战机的事件。
“隼”式有源相控阵雷达作用距离虽然不如N-011M。但是其探测精度,多普勒锐化比,抗干扰能力,敌我识别能力都大大强于N-011M。其作战效能至少强于目前“台风”“阵风”分别使用的ECR-90和RBE-2(两者都是无源相控阵雷达,预计最快也要2006年才能升级为有源相控阵雷达。)
这次升级的重头戏就是雷达,至于发动机,当然是用自己的好。矢量推进技术的关键主要是数字化控制和钛合金推力矢量喷管的制造。数字化控制中国的水并不在俄罗斯之下,是世界水平的。
关键是钛合金推力矢量喷管的制造。钛合金推力矢量喷管与加力燃烧室的连接处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压力达5-7个大气压,制造这种推力矢量喷管是一个国家科技力量的整体体现,俄罗斯是决不会转让的,就是对他的干儿子――印度也不转让,更别说是中国了。
中国航空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痛下决心。并于多年前立项。中国推力矢量技术研究与WS-10同步进行。估计随着2005年WS-10的服役,其矢量推进改形WS-10A也将很快服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