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81|回复: 34

史记之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遍观整个后院,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写写这个东西,没办法了,我只好来到这里灌水.
先和版主打打招呼,如果这里适合写这个东西,就不要删了,而且,有空的话,常来光顾光顾寒帖,
如果不适合在这里写,就先请发个帖告知,我好转移,别没通知我就删了,这样可能会造成我的损失,因为我可能会是即兴写的,没有备份.

史记是我很久以前就想看的,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当然也有些怕,怕自己能不能看懂,而且怕自己能不能看完.现在总算有机会,而且,看过后,发现,自己还是可以看懂七七八八的...
一些心得,写下来,大家交流交流...

声明一点:都是个人意见,而且都是自己的智力成果,烦请大家尊重笔者的劳动成果,就算要转载,也要先打个招呼.
中国已经开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了,最近也真的不准租卖盗版光碟了,我希望我在这里所说的,也能受到这个保护.
毕竟都是靠脑吃饭的.大家都是出来混的,都不容易.烦请互相尊重.

此为开场白.
序是写不出来了,可能以后会写个跋吧.

史记之迷上
发表于 2006-9-18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8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来到地球参观,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9-18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8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下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8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睇吾明喔~有无简单点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精彩片断的想法

一,精彩片断的想法

(一)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楚平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後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

伍员,即伍子胥。伍尚(伍子胥兄)明知楚平王是诈召伍氏两兄弟,实欲灭族,以免留下后患。但他没有办法,怕就算留了下来,也不能够雪耻,而被天下笑。于是我想,这是不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是一种无谓的死亡。
而伍子胥却留了下来,是不是他就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报仇?
这究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还是贪生的表现?


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一失势而遭灭族之灾没落公子,胸有大志,有理想,有追求,如今落魄到这种地步,靠乞讨生活,这种挫折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感受得到。而吴子胥他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坚持着。也许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吧。英雄不能气短,而且家仇未报,九泉之下有何颜面见夫兄?

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


这就是倒行逆施的典故出处。
对这种做法,还真的不知道怎么评价。看了一段时间史记,对那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还真的有很多不知道如何评价的。虽然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对他们进行评价了。
报仇,无可厚非,但死者已矣,出其尸而鞭之三百,这似乎也太过了点。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许。包胥立於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於稷。

又是一个我无法评价的做法。为包胥之吴七日七夜无话可说,而秦对这种忠臣义士的怜悯,也不知道该说什么。靠别人可怜,而且真的能让他动心来可怜自己,最后达到了保卫自己国家的目的,这算不算是一种不择手段?如果不算,那么不择手段的本来含义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不是自己组织一支军队杀入吴军,然后大败之呢?

伍子胥后来,一直都在坚持着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越国是一大隐患。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而太宰伯嚭则认为“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即希望吴国败于越而验证自己的先见之明,证明自己的能力。
吴王夫差也对伍子胥有意见,最后“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伍子胥就郁闷了,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於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吴王夫差听到这些话,就觉得不爽了,于是“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对于这些人的死法,我真的又是没话可说的。很多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惨死的。生前是轰轰烈烈,叱咤风云,而却死于非命,甚至经常都是连全尸都保不住的。这样的例子,在史记里,可以看到很多。

而现在还对另外一个问题有看法。就是伍子胥究竟是凭什么又是怎样得出结论说,越国怎么就是吴国的大敌呢?如果这个结论是错误的,那么,伍子胥还能被被列入史记啊?而就算入了史记,会不会被当一傻子一疯子看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一)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比较高的,或许是都是有过痛苦的经历的人吧。都会同情或者珍惜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而且选择也一样的人吧。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
我不知道当时的孝道或者说,以其父死相要挟来逼其就范而去宫中,灭其族是一种怎么样的义,尤其是在古代来说。
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
郢,即楚国的国都。仇恨有时候是可以上一个人有生存下去的意志的,司马迁也这样认为伍子胥的。这也许是伍子胥所不能选择的,为了“雪耻”还为了能“不为天下笑”,只能这样子,大任于肩,而忍辱偷生。

历史就是这样,我仍然无法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8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张水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8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个l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 小时侯看过的 365夜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8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wo zen me jue de shi dang da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8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wo jue de bushi dangdang , LZ siwei bijiao you luoji . Dangdang shi feng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8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wojuedeLZbushidangdangliyoushidangdangmaosixihuandiannaodadaduoyuxihuanlish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这段,一开始看时,觉得很晕...不知道公叔座的用意是什么。先是叫魏惠王用商鞅,然后,知道魏王不打算用商鞅,就叫魏王杀了商鞅,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如当代的钱学森之类的人物,美国不能给他回国一样,要么自己能够用他,要么把他给杀了,不能让他进入敌国。
但后面,他又把自己的这些建议告诉商鞅,并让他从速离开魏国。这就让人莫名其妙了。细读,才发现,是“先君后臣”。这种做法真的又是让我无法评论的。
而商鞅也真的很自信,一句“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就断定魏王不会采纳公叔座的建议。未免是有些绝对化的。如果魏王觉得用商鞅不太可能,但杀了他,也许可以更有一些安全感的话,那么,他的小命早就没了。商鞅,给我的感觉,也是冒九死一生的危险。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这段对话是极精彩的。没有把这段对话编入我们高中的教材,我是觉得挺浪费的。
商鞅(即卫鞅)开始的那段对智者与愚者的看法,是赞同的。
而之前我也是持甘龙的想法的,即“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即要做一件事情,你最牛B的境界,就是可以在不改变环境的情况下,把事情给做好。这种想法,当然是想当然的了,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样。
但商鞅却说,“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对有惰性的人来说,变化是很不情愿的,而这却是不太合乎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的,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至于后面的,感触不深,不讨论。

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

这里不想深究后面的什么武王或殷纣之类的,只是前面的那句“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让我觉得说得不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鞅为了治理国家,采用了连坐法,就是前面的那段(没有全引)。而后,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自己最后被秦魏王追捕时,想寄宿普通人家,而那人家因怕商鞅之法而并不敢接纳生人寄宿。
商鞅也许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严刑酷法,最终会是算到了自己的头上来。这是否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其实,商鞅对秦是有功的,而他被指责为“反”秦,事实也并不是这样。
只是显富如此的人,最后被车裂于市,还灭其家。这不能不让人寒心。

看史记,真的看到很多以前发生过的事情,要么让自己觉得不可思议,要么觉得古人也是这样子,让人感叹而不知如何评价,也不知道哪条才是正道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9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资料出处

单单看我这里说的东西,也许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有兴趣,可以借本史记来看,或者进这个网址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ml.htm(声明,我和这个网址没有任何商业往来,我也只是在百度里搜出来的。)
里面有史记的全部,而且还有评注。(不过,评注我没有怎么看。我自己是看自己买的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lz强~啥时候偶好好看看~探讨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9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有人打算写一部《史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0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这篇是介绍道家的几个代表人物的。第一个是老子,第二个是庄子,第三个是申不害,第四个是韩非子。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临宰时,原为孤小豚不可得也。子亟去,亟犹急也。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的想法真的是比较实际的,也比较有启发性的。
之所以养你,予你以高位,予你以重利,你就以为是好事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不能自拔时,你就已经是人家的笼中之物了。

韩非子的《说难》,在史记里,是全文录入的,考究了一下,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不讨论他的一些说理的东西。

下面也录部分: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有时候,不是你知道什么就要说出来的。说出来,未必比不说出来的好。因为有时候你知道了,即使后面的事实证明你是正确的,而你却不知道当事人会怎么样看你。
在这里列举的二种情况下,都是那个知道事情的人或者被怀疑了或者被杀了,总之下场都不好。第一种情况,是当事人的才智比较差的,而有才智的人善意地去提醒却被怀疑为盗贼;第二种情况,是当事人的才智十分强的,而有才智的人去提一个正确的建议,却被用来杀戮以麻痹敌方。

还有一个例子: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後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後说之矣。


其中的那句:“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
相同的一件事,如果他要从你好的方面去看的话,那么,他会放过你,甚至赞扬你;但如果他要从你不好的方面去看你的话,那么,你就会因此而被认为有罪。
而“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後说之矣。”这句,则是对天下间很多人与很多事都是用得着的了。伍子胥认为越国是最大的隐患这个的正确的建议,不被采纳;屈原的正确的意见也没有被采纳;范增也是这样,虽为亚父,也是不被采纳意见... ...
所以说,“说难”。

而写《说难》的人,即韩非子,却是那么地不幸,深喑其道,而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却最终不能有全身之计,也是让人惋惜啊。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最后,司马迁对他们几个人的评价是:老子深远矣。
一个人的认识,并不代表着是他的行为,更不代表他的成就。而老子不愧为道家无为思想的创始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之类的话,他说得出来,而他写完他的五千余言,即不见踪影,后世皆不知其所在。知道了,并把自己所知道的付诸实践,这实际上是很多人欠缺的。在我们周围也很多人会这样的。并不能把我们知道的事情直接地转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
比如说,知道讨厌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当其是透明的;而眼前就有一个明明很讨厌的人,却还要和他(她)争个不休,这就说不上是真的知道讨厌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3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拽的人物----史记里的几个人物------①

这个只是自己到目前为止在史记里看到几个人物,觉得拽啊...

第一个是毛遂.即毛遂自荐的那个毛遂.

毛遂自荐时,平原君接纳了他,但"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众人皆笑之,可以理解,就如平原君所说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应该都是这样想的了.于是,再想想,毛遂在这之前,在干什么啊?
在那里混啊混啊混了个三年?
而后面毛遂在对着楚王的那几句话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什么叫武力,这就叫武力。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你楚王不过也是血肉之躯。按剑在手,楚王不也是怕死之辈。
楚王只能唯唯...唯唯,是“是”敬语,就如叫你为“您”一样,是“是”的敬语,而与“你”对应的是“诺”。对上,“唯而不诺”。而现在堂堂一楚王,只能对一客唯。
足见一楚王前实不识大局,需要毛遂“指点”,方能大悟;二亦慑于武力。
觉得毛遂够拽。
而下面,[color=blue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看前面他们的反应,相与而笑,而今只能因人成事。不亦愧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4-5-15 09: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