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故事上集
“星的光点点撒于午夜,人人开开心心说说故事,偏偏今宵所想讲不太易,迟疑地望你想说又复迟疑......”很小的时候,他就跟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声哼着这歌,但直到遇见她,他才真正“唱懂”这首歌。
初见月,那是在高二的时候。偶尔放学,一个矫健的身影在他旁边一闪而过。她的车骑得很快,却在他的脑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他想起了刚背下的一句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来,他知道她比自己小一届,在同一座教学楼上课。他开始期待那个身影的出现,但每次都只是远远地望上一眼,因为他觉得她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就这样他上了高三。真情的流露有时难以掩饰,“猪事”的有人笑他“迂”后给他打听回来,她叫月,现在高二(x),选修英语。他责怪友人的不是后请他去“麦记”,吃薯条时点了茄酱说很甜。从此,他的英语成绩提高了,从以前濒临不及格一跃上了班的前十名,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事。还有,他习惯了每晚抬头看月亮,偶尔还写下几句让人喷饭的诗,没有人说他“爱屋及乌”,因为他望天时都是闭上眼睛的。
高三上学期还不大紧张,晚自修时他总爱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写的是关于她,有时还哼着陈慧琳的《记事本》,“翻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写着许多事,都是关于你的......”结果让班干记了名;画的全是月亮,他继承和发展了达芬奇的理论——“世界上没有哪两天的月亮是相同的”。校运会很快到了,一向“闲事莫理”的他报名参加“吃力不讨好”的长跑,几圈下来,他跑了个第七名,刚好没加分。同学们有的为他鸣不平,说他与第六那个同学同时过终点,应该得分的。但他却说第七比第六好,惹来一阵不满,但一向孱弱的他还是赢得了同学的一瓶矿泉水。他在参赛表上看到了她的名字,月参加中长跑;在他比赛前,她结束了比赛,得了第七名。校运会期间,在他们班的位置上很少看到他,他披着记者服溜达出去了,而主要的流连地是高二级组那里。到校运会结束,他的两卷胶卷中近半是拍她的,但相机的性能有限,加上他是光明正大的“偷拍”,结果晒出来大都是她“遥远的的影子”。但对着照片总比眼光光的对着月光光能解相思。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开始改变着他的生活,老师要求他们每天要“早到迟退”,因此他见着月的机会少了。为此他向班主任宣读了教育部关于“减负”的通告,当然得到的是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模拟考试很快到来,“一模”他考得不错,特别是英语,他有点跑下楼去告诉她的冲动,可他没有,她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不久后,他过上了有生以来第一个“有意义”的愚人节。那天早上,同桌递给他一张纸条,说是一个“师妹”托的。那是一张令人心动的粉色纸条,落款是“月”,当时他可一下“蒙”了。下午应约到了图书馆的一角,呆坐了半小时。当“友人”带着不轨的笑声出现时,他才省了过来。友人也是个识趣之人,见他一脸虚伪的无所谓的笑容,赔了他一餐“麦记”。这一回,没醮茄酱的薯条送到口里,他却向友人说酸了点儿。
二模、三模相继过去了,他知道自己与她终究要分别了。在一次课间,他见到了她。这一次,他很“勇敢”的一直望着她过走,没有像以往那样一瞥后就回避。她注意到了这也许并不陌生的目光,两人相视了一下。这也许是他和月最后一次见面了。
三天的高考很快过去,他把所有的书本都扔到了床底,只有那笔记本仍放在桌面上。风儿轻轻的翻开了它,在最后一页,上面是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Last edited by tanbenq on 2004-11-30 at 01:19 A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