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要让政府变小
--------------------------------------------------------------------------------
● 李气虹
今年初,中共深圳市委原书记黄丽满当选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3月17日,市长李鸿忠升任市委书记;在上周闭幕的深圳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常务副市长许宗衡获选为新市长,深圳领导班子自此完成调整。
深圳,这座因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改革”似乎成了它无可回避的使命。中国中央政府希望该市担负起体制改革的“排头兵”、“试验田”和“国家窗口”角色。
然而,当今天中国全方位开放,这座最能代表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城市,近年来反而面临发展瓶颈,陷入“特区不特”的彷徨。
去年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人民币3422.8亿元,增长17.3%。在这之前,它用了18年时间使GDP达到1000亿元,再用五年达到2000亿元,而突破3000亿元仅用了两年。
如此高速发展的经济成就,是以面临无地可用、水资源及能源匮乏、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以及人口密度过高为代价。
李鸿忠在今年1月13日指出,深圳可开发的剩余用地只有200多平方公里;再按原有增长模式,要实现GDP超过人民币1万亿元,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但深圳人口已超过1000万(最新的数字是1071万人),城市不堪人口重负。
从速度向效益转变
今年3月他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说:“我们希望深圳用10年时间使GDP突破1万亿元”,“但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推算,这需要占用全市土地面积的90%,耗用3倍于目前的水电和环境资源。”
按照中央政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李鸿忠提出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的口号,要改变过去单纯追求高速经济发展的思维,转而追求高效益。
今年一月出台的《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在“宏观效益”、“生态环境”和“创新动力”三个方面共41项考核指标中,“生态环境”的指标最多(达16项)。与以往单纯看重GDP排名不同,“效益”变成了受考核的具体指标。
李鸿忠提出,今年争取万元GDP的建设用地要下降10%,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分别下降4%,空气质量和河流水质要有所改善。
在探索深圳的新定位时,学界曾提出深圳成为中国第五个直辖市、深港一体化、深圳证券交易所加速打造成为中国创业板等建议;而政府官员则提出国际化城市、社会主义示范城市、广东省区域中心城市等各建设目标。
李鸿忠在3月25日就任市委书记的报告中,提出深圳要在各领域率先改革,以确立“新特区”的地位。
他认为,深圳如果继续期待中央给予优惠政策,就很难再“特”下去。必须进一步“向更高层次、更高阶段、更广阔范围进行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李鸿忠将行政系统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列为深圳今后重点改革创新事项的第一项。他形容这是“审慎的改革”,要“积小胜为大胜”。
李鸿忠关注的是,在市场经济之下、市政府存在哪些“越位”和“缺位”的行为模式问题。他提出“半步的改革”,通过设立类似行业协会服务署、以最终实现行业协会民间化为目标,减少政府干预行为,将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交给社会自治组织。
他发现,深圳市民更多抱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够高,执行力不够强,一些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依然存在”。
对此,新领导层尝试以市交通局为试点,实施决策、执行、服务相对分离的原则,以避免各区政令不一及管理层级过多的现象。
有舆论认为,现在深圳80%的税收来自民间企业,已形成了政府从“所有者”角色转变为“公权者”角色、把经营权利交给民间企业的大趋势。政府管不了所有的公共事务,而必须向让渡给社会。
因此,未来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可以承担起绝大部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小政府、大社会”,“弱政府、强工商”,是深圳改革创新的大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