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港澳新闻,看到关于香港大学毕业生连续4年就业率100%的报导,深有感触。在香港这样的民主社会,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的统计数据有绝对的权威性。再看内地高校,各个高校的就业率指标全线凯歌,形势一片大好;一流名校的毕业生尚且可待价而沽,但竞争力稍差的二本或三本应届毕业生,却在人才市场挤破脑袋求职不遇,还被媒体说成是少数人的眼高手低所造成。因此骑驴找马成了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先找个“小店”随意“签约”,等待机会,一旦有别的公司能多开个三五百,便义无反顾的跳槽过档。如此浮躁的心态也让用人单位望人兴叹。自此,“本公司不招应届毕业生”的招牌也确实源自小企业的心声乃至惨痛经验。 衡量一个大学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就业率吗?那么我们的毕业生为什么还要要上大学,上lx技校好了。那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相信这是个被轰炸过无数次的标题,大部分人已经麻木了,在这里我也不再作分析。任凭政府的砖家叫兽如何的解释和安抚,我不相信人人都可高枕无忧置身事外。回想一下当初我们的小学、中学,我们的日以继夜寒窗苦读,我们的拼搏奋发积极向上,终于考上大学,到头来,这些没有所谓“核心竞争力”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沦为“大学就业率”这一系列数字后面的“牺牲品”,相当令人扼腕。 香港大学的教育体系好在哪里?100%就业率从哪里来,有没有更能说服力的证据,我相信与教学的机制和体系有着莫大的关系。窥斑见豹,以香港大学(HKU)为例,根据我对港大多年的了解,这所历史悠久的老牌名校却有着非凡的活力与创新意识。港大(HKU)的课程体系沿用英国大学的教育模式,除了教学严谨之外,每年会根据学科的发展在课程中加入更加与时俱进的内容模块,专业也会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调整,比如香港大学是亚洲地区第一所开设电子商务专业(MSc in Ecom& Icom)的大学,至今仍保持了该专业在同行业领域内领先的教学水平,可见港大其独到的前瞻性。 清华大学作为我们国家的一流高等学府,除了致力于“优等生的培养”,也同样无法避免为“就业率”这一数字殚精竭虑。但在清华大学这一层面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就业而已。清华的学子拥有更大的舞台以及更多的责任,学校能做的更多是为学生打开思路,扩展眼界。于是清华在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更将学生放在全球化的理念和环境中进行培养。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清华大学在深圳的产学研窗口——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也秉承了清华的理念,早在2002年便开始对本科生进行国际化教育的尝试,至今已然是成果喜人。目前清华大学研究院与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强强联合推出了硕士直通车课程(理工类),便是另一个全新教育模式的尝试。目的是将内地学生在学习方式以及思维习惯同香港学生在创新以及独立思想方面更好的嫁接。期待着学生们终能超越“就业率”的桎梏,以更大的能量展现在世界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