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22|回复: 0

[人力资源]WTO与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0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3-6 21:27:25 
   


   
   
   
   
   


   
   
   
   




   WTO与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

  加入WTO后,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失是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有利于吸引和使用人才的制度环境,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将是我国高等学校应对WTO挑战的重大战略。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加入WTO后我国高等学校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一、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后,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入世,为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

  入世后,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明显加快,人才短缺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必然导致一部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有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减少。经济的调整必然导致行业调整,必须是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2.入世,为我国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拓宽了舞台。

  入世后,外国人可以到中国来,中国人也可以到国外去,人们的活动空间扩大了,舞台扩展了,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越来越大。

  3.入世,为促进我国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注入了活力。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比较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仍然偏低,而且人力资本的利用率也不高,造成人才的短缺与浪费。人世,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也给我们带来动力、活力、创造力、生产力。

  4.入世,为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人才竞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才在世界各国范围内的流动,使人才竞争国际化,这也为我国的人才竞争和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创造了条件。

  二、面对挑战的思路与对策

  面对加入WTO后的挑战和机遇,高等学校要努力争取更加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主动权,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就必须更加重视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战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要更新思想观念

  1.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深化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增长,知识经济的比重显著上升,谁拥有知识、谁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发展的更快。

  2.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数量和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人才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谁拥有高新技术人才,谁就有主动权。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载体,其作用日益显著,并越来越直接成为带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3.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是第一任务的观念

  人才资源开发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人才资源我们应重视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提高人才资源的质量,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4.树立人才竞争是第一核心竞争力的观念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加入WTO后要在高等学校引入新的竞争机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高校教育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赢得人才竞争主动权的关键。要进一步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培养WTO规则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要调整人才战略,树立两元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校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稳定是关系到高校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由过去的“培养、引进、使用”,调整为“稳定、发展、招募”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造就一支稳定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树立提高人的智力和增强人的活力的两元培养目标。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是等于“人的智力”与“人的活力”的乘积。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的知识水平,还要从人的心态、思维、观念、热情、情绪商、创造力等方面来增强人的活力。培养成为创造型、协作型和复合型的人才。

  2.加速培养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有五类人才比较短缺。一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在我国29个职称评审系列中的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仅有158万人,高级专家人才青黄不接,令人担忧;二是现阶段高新技术,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环保科学、软科学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短缺;三是高级金融保险人才短缺;四是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短缺;五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短缺。所以高等学校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地位,必须采取超常规办法,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熟悉WTO规则的各类急需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复合型人才。

  3.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稳定高层次人才

  入世后,人才的流动会越来越快,目前人才流动有一个共性:人才流动率同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的流动越快、越频繁。美国人才流动率达20%,日本达10.2%,中国仅达3%。人才的流动会有利于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但是也会造成人才流失。这对我国高校人才队伍的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吸引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所以我们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采取超常规措施留住人才。

  一是事业留人。用火红的事业留住人,事业搞起来了,急需人才时,才能吸引人才、稳住人才,使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施展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

  二是环境留人。净化空气、改良土壤,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

  三是制度留人。用先进的制度、科学的制度留人,制度留人更带有长期性,只有重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留住人才、稳定人才。

  四是待遇留人。劳动是人谋生的基本手段,改革人事分配制度,用适当的待遇吸引和稳定人才,要正确地处理好精神激励与利益驱动的关系。

  五是感情留人。中华民族是更注重人的感情,感情留人也更具有中华民族的理念。21世纪的人事管理是对人心理的管理,采取刚柔结合、以柔为主的人事管理方式,关心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三)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人事制度改革是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性制度变革,人事制度创新必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建立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要打破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以及论资排辈的传统的用人方式,改进用人方面的僵化、呆板的传统用人习惯和政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选人用人的用人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动的制度环境。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服务。

  1.改革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

  为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改革用人制度,破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和论资排辈现象,创造专业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岗位设置与任务需要、任职条件与岗位职责的有效统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我校采取科学设岗、实行全员聘任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校在各类岗位人员的聘任中,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人员聘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对应聘者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实际履职能力的考察,以保证全面完成岗位职责目标为前提,择优聘任;坚持精简、高效、满负荷工作量平人的原则,以任务定岗位,按需设岗,杜绝因人设岗和超岗聘任的现象。学校对各类人员结合岗位设置、各类岗位竞聘条件和岗位职责,进行了全员聘任。

  2.积极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为了稳定骨干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切实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体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学校实行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校内津贴分配本着“存量微调、增量拉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坚持向高层次人才和重要岗位、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导向,加大对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和关键教学、管理岗位负责人的倾斜力度,保证重要岗位上的优秀人才有较高的收入,重点岗位上的骨干人才有稳定的收入,基本岗位上的职工收入也有适当的增加,以利于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坚持按需设岗、以岗定津、岗变薪变原则,淡化身份、强化岗位意识、体现职能差别,通过岗位聘任,形成切实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坚持精简、高效原则,力求队伍的精干、高效,在压缩编制、转岗分流、提高岗位工作定额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增加各类在岗人员收入;严格各类岗位认定的标准条件,对重要岗位、重点岗位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专职党政管理岗位的人员,按管理岗位职务聘任;校内津贴分配,充分体现各类岗位任务性质、责任大小、关键程度上的差别,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使教职工的津贴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合理挂钩。

  加入WTO后,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我们要进一步转变人事人才管理的观念,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抓紧人才队伍建设,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直接浏览: 工大后院 http://www.gdutbbs.com  更多资料,更多乐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13 02: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