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陵山族徽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求指教?
这是出土于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赵陵山(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000多年)墓葬中的一件陶盖,上面雕有奇异的图案纹样。敞口圆底,口径9.3cm,高3cm,出土时,该陶盖位于墓主头部左侧,现场判断为盖在墓主脸部之物,质地为细泥灰陶,表面曾磨光,然后精心刻上图案。所有线纹皆为双刀刻成,有的线比发丝还细,但在高倍放大镜下仍能见刀锋犀利娴熟。可以想象刻工心态的庄严,却无法想象当时有何种工具可以到达如此精致锋利。考古学家们初步判定,此图案应为赵陵山宗族的族徽,或相当于族徽一类的图志标识物。有的考古学家又认为它是迄今为止所见的良渚先民最高思维的结晶,是太极图之胎型。与太极图相比有多处共通之处。它自我圆足,既无起点也无终点的无限循环系统,如迷宫般复杂玄妙,有可视的具体形象,但非为任何自然物的写真,是无形之形、无象之象,图中方圆、曲直,或谓之阴阳,互相缠绕,互相依存,互根互生,对立统一。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龙与蛇、凤与鸟或藤与蔓等的交缠,使人联想到龙蛇类动物的交尾和人类的生殖与繁衍。从美学角度来看,在中心部位使用了中心对称和中轴对称,但从整体观之,却又无对称可言。希望各界朋友能从考古学、哲学、文化学、历史学、文献学、美学、艺术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拓展思路及视野,广开言路,不吝赐教,我们诚挚期您的高见,适时我们将邀请部分方家作为嘉宾,参加我们举办的“赵陵山学术研讨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