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6|回复: 1

完美的追求 缺憾的人生——读李商隐(摘自天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0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耗尽一生为万物寻找对仗
   可你自己的下联是谁
   在那个喧闹而热爱偶数的朝代
   你是唯一孤独无匹的事物
  
   ——林东威《夜读李商隐》
  
   想象中的李商隐是这样一个人,孑然一身,苦苦追索,又深深忧思。欲以满腹经纶、横溢才华来消遣了那一生,偏偏一路泥泞。跌跌撞撞在一片丛林中迷失了方向,扪心自问时,所有与他为伴的草木、飞鸟、情思都一一沉淀,只有他还凌空而立,似笑、又笑不出声来。这是阅读李商隐带给我的感受。或许正是因为他是那“唯一孤独无匹的事物”,他穷尽了那一生,为感染过他情他叹的事物组合。当经过他重新组合过的事物变成了文字、音乐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慢慢知道,世界原来可以是这样,而一个人的命运竟也可以是这样!有人评价过李商隐的诗是“肉多于骨”,这个说法切合了我想从李诗形式上谈诗的目的,但它并未道尽李商隐诗歌的全部内容。李商隐,他是通过自己的辛勤探求,把所有才情、情思融入他所写的事物、他所推崇的诗歌表现方式中的。因而,我们不能说李商隐的诗歌缺失内容,而是他的内容是真实的、复杂的,一层又一层,渗透到了作品当中。
  
   说起李商隐诗歌创作形式的特征,最明显的莫过于对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如此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推究他如何喜爱运用对仗于诗中,钱钟书先生一句“商隐以骈文为诗”道出了他的审美追求。在李商隐的《献侍郎钜鹿公启》中,他谈起自己的诗学观点为“夫玄黄备采者绣之用,清越为乐音玉奇。固已虑合玄机,运清俗累;陟降于四始之际,优游于六艺之中。”由此可见,李商隐不仅主张文采音韵,还要诗歌合乎自然的变化,清除庸俗思想。在李商隐的世界中,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无论哪一个,总有另一个与它对应生存着。“庄生”梦里化为“蝴蝶”,栩栩然,只不知,是庄生化了蝴蝶而自得呢,还是胡蝶钻进了庄生的思虑中,实现了它为人的梦想?“望帝”伤春,将满腹愁思托予了杜鹃,还是杜鹃“归去”心切,借了望帝一番深情?在李商隐诗中,状物中的物已不仅仅是事物本身,此物彼物总与人对应着,附着了深情厚意。而这两句诗,“庄生”与“望帝”构成了对仗,“蝴蝶”与“杜鹃”构成了对仗,“迷”与“托”构成了对仗,再往里读,庄生一番梦、望帝一腔心,岂不是在骨头里头又构成了最深刻的对仗?李商隐便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感情上抓住了事物的精髓,使它们的组合无论从字面上还是情感上,都成为最适当的对应。《无题》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了“春蚕”与“蜡炬”这两个意象的共同特征:用尽一生。这个对仗首先从意象选择上就做到了完美无缺,更何况,“丝方尽”、“泪始干”又共同使用一个主谓结构来体现它们的主动与无怨无悔?
  
   唐末韦糓的《才调集》选了李商隐诗四十首,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则提出《才调集》要选的是“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的诗。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确实是风华藻丽、情韵深美。首先从遣词用字上来看,信手拈来、精雕细琢,无论如何得字,李诗的字词都显得精到、惊艳。《无题》诗中有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春光易逝,百花凋残时,他用到的是“东风无力”,好一个“无力”,看似平淡,实为精笔,写尽爱莫能助之情
  ,又有一腔怅惘在其中。另一首《无题》(八岁偷照镜)末四句“十四藏六亲,悬知尤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一“藏”一“悬”笔锋从前六句的叙述转向隐隐担忧,而紧跟着的一“泣”一“背”则彻底表露出“未嫁”的心酸。尽管诗人前面的铺垫写得尽可能平淡,但字里行间,凝聚了情思的字眼还是透露出不平淡的气息。而《蝉》诗开篇两句“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一“饱”字显得突兀,人所不常用,却偏偏是这个字,写尽实景实情,又与末句“我亦举家清”的“清”字形成先后呼应,显得一气呵成。在同一首诗中,更为空灵的是三四二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以“疏”写声,以“断”写声尽,以“碧”写无情,此番哀苦陈情深刻到不露痕迹,无怪乎为咏物的上乘之作。
  
   再者,说起李商隐“以骈文为诗”,尚不能忽略的还有他诗中典故的运用。在《泪》一诗中,“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无痕迹, 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六句诗便用了六个典故,把各式各样的泪堆积到了一处,以点明伤心伤神处。在典故运用上,李商隐处理得极为自然,甚至把昭君出塞和亲泪与项羽垓下被围泪结合在一起而不显得生硬。这就是李商隐选择典故时的技巧,合适的,并且能把握其中情感的。也是因为,李商隐的用典与抒情是结合在一起的。《隋宫》末二句“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了《隋遗录》记载的隋炀帝恍惚中与陈后主相遇的典故,用意似乎是借帝王感慨来抒发自己感慨,此时,与前面的铺陈相结合,抒情、议论与典故的结合显得飘然而至。其实,用典多少可以衡量出一个诗人的博学程度,满腹经纶者自然出口成章,可见李商隐确实拥有真才实学。用典的精妙则能体现出一个诗人的才情,化他人学识为自己学识的能力,李商隐在这一点上更显示出了他的才华。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诗歌写作上地一些特点与独到之处,喜对仗、工于词字、善用典。从这些可以看出,李商隐是一个重视诗歌表现形式,追求完美的人。相形之下,他诗歌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就不是这么容易被归纳,若读李诗而沉浸于其中,似乎找不到出来的路,那是很普遍的阅读感受。明代毛奇龄《诗话》中引用过张杉论李商隐诗歌的一句话“半明半暗,近通近塞,迷闷不得决。”“半明半暗,近塞近通”是对李诗的一个很好概括,“迷闷”则稍嫌过了头。我想这是因为李商隐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半明半暗、近塞近通。也只有此人,才可以将“别时容易见时难”演化成“相见时难别亦难”,才可以将近乎叙述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得哀婉凄清。不可否认,李商隐的诗是深有寄托的,只是他把外面一层包装修饰地太过漂亮了。他的寄托又都是深有情感的,无论是对于身世、爱情、前途还是政治的感慨,其感情都是真实的、充沛的。若说读李诗而“不得决”,是忽视了情感罢。李商隐写诗可以说是一种把自己与诗歌融合为一体的形式,他的内容就在他的诗歌形式中。
  
   用一种归纳的思维来对待任何事物总是不尽完善的,更何况是面对李商隐这样一个唐末奇才。他出生于那样一个缤纷的年代,又历经坎坷,对于他的感伤、缺憾的人生,体味是更能领会的。体味的过程,则一步步地从他的诗歌开始,以吟唱的方式。过后方能理解崔珏《哭李商隐》中对他诗歌的评价: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以及他眼中的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
发表于 2004-2-22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记得当年高中就背了李的诗歌
无题是至爱
呵呵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11 07: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