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526|回复: 54

一路走来的苦旅 ——读余秋雨《寻觅中华》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1 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620日,1750重庆北至成都,T898 0113号下铺。

拉着厚重行李,背着书包,提着笔记本包。抢入汹涌人群。挤上火车。

过山、过水、过隧道,在忽明忽暗的旧车厢里看书。窗外大片大片的树木浮在天际,有时会看到山里的行人,或块状的田野,远眺江流。

记得以前,刚刚开始流浪的时候,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总是独自一人坐在窗口,看着飞速掠过的无数风景,涌起浩荡忧伤。

后来,变成忙中偷闲,枕着黑夜,在车上用笔记本看电影。往往一个故事结束,刚好剩下半个小时到站,然后在深蓝的夜色中融入雨中的人影。

吃完一个雪梨,连日大雨,感觉有点冷。继续看书。饿。翻出箱里的一包南溪豆腐干,慢慢把它啃完。这注定又是一个没有晚饭的夜晚。

终于把《寻觅中华》的最后60页看完,合上书,长长舒了一口气,枕着手臂望着中铺的木板发呆。
突然爬起来,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东西。

读余秋雨的书,从高中时代开始,粗粗掐指一算,也有8年了,八年的时间在人的一生里面不能算短。却一直不敢动笔写关于余秋雨的任何东西,每次稍有尝试,往往立即放弃,这就像一个粗懂文笔的孩童,要对一位文化宗师作出感受的表述,以溪流去照见沧海。

而今天,我看到从《文化苦旅》一路走来的那个背影,走过渭水、走过殷墟、走过魏晋大唐,一路又走到我们眼前来。

于是,那些羌笛孤城、黄河白云、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的文化意象,纷纷又回到我们心里。
有时候,在上火车的那一刻,暗暗问自己,为什么很少再去看窗外掠过的景物,是风景已经看透,还是我们已经老了?问题一时没有答案,我们甚至不敢抵达心里的真相——
那就是,大部分人在这个时代,活得并不开心。

这是一个已经由商业逻辑统治的世间。盛行的是创业神话、股市风云、商业征战,投机取巧……

那些天真的、率性的、醇洌的善良,是越来越稀少了。留下越来越多的盼望,却永远看不到地平线。

很多人说,你看,商界中金戈铁马,攻城掠地,功成名就,是何等的得意?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英雄。

是的,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是,这些英雄的气度,相对于真正的中华气度,毕竟变小了,也变散了,这些英雄所铸造的辉煌事业,充其量也只是马斯洛所说的人的需求五个层次中“自我价值”实现的那个层面上,离中国文化中那种倾听天籁天声,追求世间苍生大和大爱的那种境界,还差得很远。

到这里我们先荡开一笔,把视角拉到一个月前的四川。
二〇〇八年。一场汶川大地震,浮尸遍野,震醒了无数中国人,在那些令人潸然泪下的一幕幕里,中国人终于重新凝聚起来了,井喷式的捐款,庞大的救援队伍向汶川涌入。这段时间看电视报道,泪水总是不自觉簌簌落下。

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还有我们……以最快速度加入了这场救援。却不得不否认,这其间被太多的商业逻辑所操控,嘈杂的造势、宣传、事件营销、利益争夺、明星亮相,夹杂在媒体中,铺天盖地淹没了一切。
这些嘈杂的声音,不免让人心中常常有一种隔阂。

扪心自问,我们更希望一种文化身份出现在灾难后的大地上,而不是商业身份。

除了自身参与到赈灾的募捐中,一天天的报道看下去,感伤不断,却也经由时间看清了很多企业和名人的嘴脸。某几日的新闻中,不断看到曾经尊敬的一家地产公司CEO的道歉,心中甚是失望。
人孰能无过,但是在人世间的一些大是大非,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上抉择错了之后,再来道歉和追加善款,实在是有个屁用。

我想,这些人之所以自认灵魂一直跟随自己的脚步,并在取得巨大商业成功之后却尚不如一介贩夫走卒在灾难所作出的明朗抉择,那是因为他们自身已经变成了商业人,并且被商业控制,同时他们又控制了某个领域内的商业话语权。这种怪异的控制结构在他们的一生中不断交错,从而遮盖了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

所幸的是,在汶川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高贵的人格。在那些照耀人世的光亮中,我们不断听到了有老师为了保护学生而牺牲了自己,一位位老师被掩埋在废墟中已经走向碧落黄泉,他们身下的学生却因为他们的庇护而获得了生命。在山摇地动的那一瞬间,他们没有来得及思考,也不用思考,那就是——保护他的学生!救出每一个学生!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而这种高贵品格却集体性地出现在教师身上和文化人身上,这就产生了一个耐人寻思的课题。究竟是军事格局、政治格局、商业格局决定了人类历史的长久走向,还是有另一种更深刻的背景维护了人类的尊严?

这种背景,就是千载承传的文化,由文化沉淀所积累的文化人格,并由文化人格所释放出来的人格力量。

生命质量的轻重,与军事杀伐胜负无关、与政治得失无关,更与商业成败无关,它只与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身份有关。它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是欢乐的、勃发的、平和兼爱的。

昨晚我在重庆,上QQ的时候遇到了四川移动做会计的一位朋友,她说:“我讨厌长大,因为连结婚都变成了物质,但是自己又不得不顾这个,不能像学生一样,喜欢的纯粹。”

我们这一代人,大半是为了一座房子和一辆汽车而狼狈本奔波,委曲求全。被挟裹进奔向成功的画饼宏图之中,于是,你必须风尘仆仆地努力,去追赶从政或从商的职位,为求升职和加薪,头破血流。
越活越焦燥,有一日在路上稍微回神一想,是否应该追寻回失落的一些东西,可是,更大的压力向你扑来,你必须更沉重上路,越走越远,再也不能回头。

其中,少数人的急速成功,又加剧了更多人的幻景,林林总总接踵而至,奔走向前。没有路,却俨然还要走路,勇士一般的精神,却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走了一段路之后,终于身上的文化人格与商业人格起了冲突,开始自我斗争。许多人开始跳槽,却发现再也离不开漩涡,于是跌跌撞撞茫然倒退打转。能在其中产生自我救赎的,毕竟是少数。

也终于有极少数人在茫茫大海中开始艰难泅渡。
当然,有一部分人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繁华奢华,甘忍平淡,而追求人心本性,为文化的多元性存在和承传付出自己,他们找回了自己。

未暖是大学时认识的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个女子,毕业后回到梅州市的一所中学里当语文老师。每次看她空间里所写的批改学生作业的日志,以及安静阅读思索所留下的那些句子。使得有几次我在上QQ的时候开玩笑对她说:“不知为何,每次一上Q就觉得要娶你这样的女子为妻”,她莞尔:“对此我也很无语”。

事后回想起来,虽是玩笑,却或许是那种文化人身上的特质,如春雨润物,亦仿佛透过树叶的抖擞阳光,能够给人刻骨的感觉。

这种文化构成的生命基础,以及弥漫的张力,远不是政治和商业争夺、扩张的力量可以比拟的。
05年流浪开始,至今我走过23个城市,走过营销管理的很多辛酸屈辱、成功喜悦。负责成都、重庆、西安三个城市的工作,我记得部门的经理不止一次的对我说,你的管理风格太文人化了,人情味太重。

对此我一直抱有不同的看法。文人化的管理,并不代表非理性,也不代表没有体系,而营销管理也绝不是僵硬的,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的。

你看三国时的庞统,投靠刘备之后,三个月喝得酩酊大醉,不理政事,到了上任时,一日之间判完了几个月的公务,并且分毫不差;后来魏晋时期的阮籍,到山东东平上任时,骑着驴抵达县衙后,工作了十天,留下了一个透明度非常高的办公体制,还有一个政和清平的县城,然后他骑驴又走了,非常潇洒;再到宋朝,范仲淹、王安石等,都以文人的特质介入了最高将领和宰相的角色,王安石的变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发展,甚至影影绰绰显示了金融发展的雏形;明代的袁崇焕,更是从文官变成武将,将国防线从宁远一城向外推出一百多里,筑成无声长城。

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品格,决定了他的政治品格和商业品格。
鲜卑族入主中国之后,主动靠近了中华文化,因而成就了大唐盛世;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初,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为学习的母本,征服了大半个亚洲;满族人进入山海关之后,由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形成了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卓越的军事和政治领袖,越高明的管理者,他们越明白发展文化的重要性,并且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都是从厮杀掠夺、攻占扩张之中逐步转向了不杀戮,走向了和谐共生的精神契约。
政治和商业力量的强弱是更迭的,而文化本质中的文学美学,是贯穿始终的。

也有一些学弟学妹问我,师兄,你遇到挫折和郁闷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或者是怎么调解的?

我微微一笑,告诉他们,你可以形成自己的一些兴趣,有了兴趣和专注,就会显得有弹性。就像我喜欢书画和文学,以及后来的太极拳。
当然,也可以选择出去走一走或者看一场电影。接触一些跟平时不一样的环境。

之所以如此,因为文学滋养在人身上不是固步自封的,它是开放自由的,亦是持续更新和不断积累的。

现代人之所以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陷入惯性,越来越感到抓狂和无聊,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商业思维是指向功利为目的的,功利目的很容易将人导入单向的生命单元;而中华文化的真实根基,在于天人合一的自然,它不在于摩天的写字楼里,也不在上下其手的竞争圈子里,而在于万家烟火、人世炊烟,在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里。

文学滋养在一个人身上充分体现的时候,它是极文极武,极柔极刚,极委婉极豪爽的多元层次,随屈就伸,周流不息,生命因而也就变得愉悦而丰富多彩了。

就这样,一步步,从神话之中走过,从古道西风中走来,听过那些千古绝响,看过长安的闪电,我们口中念着唐诗,凝目望过那些背影奇崛的男子。

余秋雨的散文不但融入了沉厚的历史,并且蕴藏着戏剧的底色,这一路走来的旅途,他像一个说书人娓娓地说着故事,道出他的见解。

而我们,也在行行走走听听之中,在故事的碰撞和晃动之中进行自己的思索。极醒极梦。

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刚健超迈的人生态度,在他梳理的中华文学史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人生美学,大音希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在想,会有一天,我会回去当老师,回去种田。这种决定跟本次阅读无关,却又千丝万缕。它是我将要抵达的路途。



2008621日凌晨青龙街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21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的散文不但融入了沉厚的历史,并且蕴藏着戏剧的底色,这一路走来的旅途,他像一个说书人娓娓地说着故事,道出他的见解。

而我们,也在行行走走听听之中,在故事的碰撞和晃动之中进行自己的思索。极醒极梦。

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刚健超迈的人生态度,在他梳理的中华文学史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人生美学,大音希声。

一直喜欢称他为余老师,总想着若是有一天能踏着他的脚印拜访废墟名城以及其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师兄的讲座 觉得很不错 特别是你的管理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E~~~~~~C 兄曾经系建苑既社长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铅华洗尽,更为至美!
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冷 于 2008-6-21 18:28 发表
   E~~~~~~C 兄曾经系建苑既社长么?
以前偶是文学社的会员,见过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 很久没写东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略带感冒并项目推进棘手处加班,闲暇间,打印细看。

难得楼主有雅兴,综合各种知识,其中涉及多个领域,然后最终归于对文化,对文化人的思索,以及这两者对中国,对将来,对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又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影响。
这种思索,广度与跨度到如此的思索,在这里,作一个大胆的推定,或许能够如此综合考虑这么多内容的,02届以后,应该不超过十个。(若有不服者,自可发文讨伐;此论断虽可恶,言者却随时可为此恶断道歉。鄙人道歉是容易的,但真能拿出大论且鄙人无从反驳而让鄙人道歉,却是困难的。)

文章是由余秋雨为引子的,暂先说一下余。大一时,不经意间,和成彪在教学楼电梯前看到他的《文化苦旅》,某天,仔细地看了《风雨天一阁》,正如《文化苦旅》序所言,大意为各种文人特有的感觉汹涌而出。关于《风雨天一阁》,这里不细说(另有文字专述:http://tieba.baidu.com/f?kz=15569004
余,可算是我正式接触到文化这个词的介绍人吧。(算不上是入门老师,因为我尚未入门。而他本人也算不上是大师,充其量,是拿些中国文化史上的边角料而已,不然,无法如此风行。)

以下,说我对这方面内容的看法。如有错漏之处,烦请指正。谢谢!

司马迁《史记》,有《货殖列传》、《游侠列传》,后来正史再无此类传,有人说这是司马迁的过人之处。但,却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即,货殖中,陶朱公富可敌国,吕不韦,嬴政父等,商人成为当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司马不得不为之传。游侠,在当时,刺杀政要与君王,或改变大势所趋,司马亦不得不传。后世,此二类,再无力达如此高度,是故史家不为之传。
这是历史之变。

中国文化史上,由六经、兴法坑儒、经、佛、清谈、理学再到清代考证,文化史,从来没有停止,一直在不断变化。
这也是历史之变。

电影《霸王别姬》,刚拍出来时,是被禁了的。从其中略可知道近代中国文化变化大势。戏,清末,懂、赏;民国,懂、赏,为之争;红旗,不懂,由支持而后毁灭。
均为旧世残余,清除干净,换来一个全民集体历史文化空没,从而近于美利坚,无根。
小平后,经济为主,商人遂为世之雄者。若后世有传,则传之主要部分则为商。
此当前历史之一大转手。
故商人以商利、形象等为目的而做众多事情,均为必然。
家宝后,身体力行,彰显爱民等,又以《百家讲坛》之流踊跃于大众,或可慢慢复兴文化。

若能从这个角度去看,不知楼主是否对当前情况一个总体把握,理解现状,并接受,而后再思改善。

若从人的言论自由角度出发,地产CEO,范跑跑的言行,当是一大进步。敢想敢说,毕竟总比虚伪且暗中操纵舆论的要强一些。“虽然不赞成你所说的,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言论出来了,大家一起探讨,把这个情况当作是一种社会道德重新思考,并且达成一致意见,这是社会道德重塑的一大益事。
若能最终把捐赠变成一种规定,正式成为企业的责任;能把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职责给规定出来,从大公无私与极度自私间,定出一个不由道德与私性之间巨大空间而可左右摇摆的职责规则,这将是极有益的事情。
从人治到法治,由道德到社会契约,这当是中国历史社会之前进方向。

以上为对社会大势之所见。

至于文化中,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因传统文化的集体缺失,就如无法要求在清水中长出木棉一样,或是一种奢望。
而对天地的理解,格物致知等,西方,又是远比东方的远为先进,是故,严复译《天演论》,而被当时革新分子迅速接受。“五四”后,倾听天籁,仅能纯文人的一种感觉而不再具有究极天理、叩问天道,如屈原之《九问-天问》,的义理探寻。

再又个人。
追寻所失落的东西,非为功利与实用,即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事情,于美学,此为“美”之根本。(朱光潜《谈美》第一章)
此亦为“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在和平、稳定、上升的社会中,并无任何不妥。
当前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文化实际上,并无法解决。因为古人根本不可能预料“化石资源采伐几近殆尽”这样的状况的。

楼主写这篇文章,和四年前我看《工业革命的反思》一样,华辞质少。

(乏,再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C兄们精彩的言论, 深刻的思考...C弟获益匪浅.
LZ C兄广度与跨度到如此的思索 , 我个人自知难望C兄项背矣.  固唯以此自勉.
:biggrin:  LS C兄 用词 MS 有点过于激动喔~  
C弟有个观点: 大家应该互相鼓励, 互相尊重.
评论该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
就这里, C 弟便觉得"楼主写这篇文章,和四年前我看《工业革命的反思》一样,华辞质少。"可以省略不题.  这谨是C弟的愚见...也恳请原谅C弟大言如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强大!佩服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遐逸 于 2008-6-22 16:26 发表
略带感冒并项目推进棘手处加班,闲暇间,打印细看。

难得楼主有雅兴,综合各种知识,其中涉及多个领域,然后最终归于对文化,对文化人的思索,以及这两者对中国,对将来,对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又应该是怎 ...

首先,C兄们各自的人生价值出发点可能不同。
纵然彼此的跨度和广度都很广,但以不同的视角去看相同的问题,总有不同的地方。
百家争鸣,哪一家的言论都有被历史所评判而留下的精华,如果以自家之言而粗言淡语否定他人,那未免也显得单薄而庸俗。
或许不是您作为文化之人谦让宽广的作风,谈古道辩,或学老孔之见,或学岳麓山下之风;今世浮夸,又有多少人能像李敖腹有诗书而气自华,口无遮掩而又淡定自如。
其次,C弟偶才浅,觉C兄二人的观点侧重点都不同。
LZC兄是说于被文化所深深陶冶之人如何与现代生活融合。老余的书或许只是引起LZC兄思考的灵感触发点,在文人对历史无限感慨背后,看到自身之于现实社会的为人处世,也觉现今以文化之身行世,实现己之人生事业更是不易,遂引古典来自勉,其实也无其过。若能引今之例或不会落入C兄"古人根本不可能预料'化石资源采伐几近殆尽'这样的状况的"之驳。而今学儒而从商之人又何其多,偶觉百家讲坛兴起,无不因文化与日常生活更紧密,儒商之道久而未灭。 或许浮夸繁华虚伪尽处,LZC兄的经理闲来可以学学老庄,享受生活之逍遥。文化或不能理鸡毛蒜皮之小事,但对我们的人生观却不失为一盏明灯。
C兄之说侧重于文化之人深受历史状况之影响,知行合一是各个历史时期中难以到达的境界,究其缘由,都以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未已解决的问题。古人根本不可预“化石资源采伐几近殆尽”之状况,遂“传统的文化实际上,并无法解决”,或许,C兄言之有理然却言之过重,C兄也说过现今社会大势之所见,但却又不禁感叹传统文化的集体缺失而令现今“知行合一”难以实现,那到底是现今传统文化丢失还是传统文化本身无法解决呢?这是偶的疑问,还请赐教。其实,偶觉C兄也不必感文化不能于生活中自我实现,文化不过是历史平地上起的高楼,不同层次的窗户里,都有不同的月亮修饰着各自的文化梦想。


[ 本帖最后由 向阳 于 2008-6-22 20:3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向阳:
“(乏,再述)”即是我精前而粗后的原因。再述。

刚加完班,项目未完成。明天需继续。

再发一牢骚,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如何权衡各方利弊,而拿出一个共赢的方案。(指在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遐逸 于 2008-6-22 20:40 发表
答向阳:
“(
再发一牢骚,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如何权衡各方利弊,而拿出一个共赢的方案。(指在公 ...
或许这就是师兄觉得文人行世脆弱之处,期待师兄说给师弟我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想以后再述,但忽而一想,不妨今晚将此事了了,即无须日后再索。
“对社会大势之所见”,以上均照原。后则均为覆前楼而续。
--------
在这样的一个大势之下,个人若无复原时代所本应有的面目或超越时代之能力,固仅能从流而下。若尚有不甘入流,强项高歌,当前环境亦无非难而碍之。
但,若想找寻纯粹、倾听天籁,那本只能属文人纯臆想所为。此非人心不古,亦非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所致,乃是人心从来不曾纯粹过。若要纯粹,则仅有本我而已。
儒家所言,慎独。此独,亦是受道德约束,受天道人道之束,是有“四知”在,不得已而为之。
孔子作春秋时,周已“礼崩乐坏”,“诗亡而后春秋作”,“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们如果要追溯到“古”,此古要古至何时?夏之前?那时候,或无文字,所传诵者,均口头而已,还需再溯吗?
托古借古,中国自古不乏。今人亦无需再溯了。

之前的“天人合一”,更多的积极意义则是对天道的追问,对宇宙的追问,对人本身的追问。《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究天道与人道之间的边界,弄清古至今之变),亦是其一。
然,中国“格物致知”之道,甚差。所成者,仅靠个人独立完成,而无传承。远不及西方先进。第谷把极精确的十六年的数据传给了开普勒;开普勒用了半生得出了行星三大运动定律;再等到疫情发生,牛顿回到故里,为证明三大运动定律而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创立了微积分。西方世界遂称之为“世界光明了”。

更多的,其实只能够“追寻所失落的东西”,而这失落的东西,并非纯粹与极致。非为功利与实用,即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事情,于美学,此为“美”之根本。(朱光潜《谈美》第一章)(朱光潜《谈美》第一章)
此亦为“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在和平、稳定、上升的社会中,并无任何不妥。
曾与一员工聊起,“一方面,公司的资本家如果不投资,那么,他的钱不会多,反而会不断地变少;另一方面,如果普通员工没有工作,只能回家耕田,那么,他的收入肯定比在这里工作的要少。资本家投资之后,所获得的利润应该会是占多数的,但如果同时考虑到工人的处境来说,那么‘资本家投资是剥削工人呢,还是帮助工人?’”
她的回答十分让人感到欣慰,“两家都有好处。”对,共赢。
两种社会资源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总比两者“老死不相往来”要好。(若要更深入讨论本问题,可参阅胡培兆《剥削简论》、《再论剥削》。)
此种自我实现,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了。

当前实际之中,分工细化,但是,这些“变小了,也变散了”的英雄气度,相对于真正的中华气度,并不真正地弱了。相反,以前的所谓的大国,实际上,不也是少数的几个仕人的思想,毕竟,不是现在的全民思想。不管当前全民思想是否能及精英思想,但,总的趋势毕竟是远超精英的。
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思想是先进的,堪及荷兰十六世纪的银行制度;但,并不能为全民所接受。
清帝逊位后,袁世凯、张勋复辟,且有康有为、王国维、严复等国学大师为佐,均不能久。皆因帝不当再有之全民共识已达成。

而楼主所举诸个文人从政等,所言均为纯粹。其中庞统之事,不足为据。《演义》之事,多为文人臆想,无须考究。纯粹之断,是指如硬要先把毛帝称为文人,而后终成正统一样。

至于各种文化之间的比较与互融,建议先看一下《河殇》以及汤恩比的一些学说,当然,这些学说也同样有对之进行批判的学说。E.R.卡尔《历史是什么?》略有述及。细看之后,或许能说出更有见地的看法。

楼主写的这篇文章,和四年前我看《工业革命的反思》一样,辞华质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中国文化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哪些,目前,我尚未能细究与分类。或许此课题于我,已无法胜任。
故向阳之议,无法回答。致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3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遐逸 于 2008-6-22 22:36 发表
本想以后再述,但忽而一想,不妨今晚将此事了了,即无须日后再索。
“对社会大势之所见”,以上均照原。后则均为覆前楼而续。
--------
在这样的一个大势之下,个人若无复原时代所本应有的面目或超越时代 ...
看完师兄多了些经济学例子来充实论点,偶不是学经济出身,才疏学浅,看来得等LZ师兄道来,他是经管毕业,而且更想看他的<<工业革命的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衫书剑 于 2008-6-21 02:54 发表
未暖是大学时认识的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个女子,毕业后回到梅州市的一所中学里当语文老师。每次看她空间里所写的批改学生作业的日志,以及安静阅读思索所留下的那些句子。使得有几次我在上QQ的时候开玩笑对她说:“不知为何,每次一上Q就觉得要娶你这样的女子为妻”,她莞尔:“对此我也很无语”。


写的批改学生作业的日志,以及安静阅读思索所留下的那些句子
这样的描述,让我觉得这名女子很恬静,淡然。
若为男儿身,亦想与此温厚纯良的女子相守一生。平静,踏实,安宁而美好。
师兄,让这样的女子成为师嫂吧。^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双木女子 于 2008-6-24 15:12 发表


写的批改学生作业的日志,以及安静阅读思索所留下的那些句子
这样的描述,让我觉得这名女子很恬静,淡然。
若为男儿身,亦想与此温厚纯良的女子相守一生。平静,踏实,安宁而美好。
师兄,让这样的女子成为师 ...
文人找个文雅的老师当老婆再好不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9-5 23: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