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清风断云 于 2009-2-26 15:01 发表 
+ s% l0 u% y _& W1 V9 ^, U
+ X- e3 z5 q+ h
. J3 J. p# ^0 y. t6 E能大致给说说纰漏么?
+ M- x/ }1 w& P1 W/ i* D5 x# _3 n* s5 l2 P! S" n( o; t
: F2 l6 s1 m5 P2 g% ^既然有同学问到,我只能说我懂的、知道的
( Y9 V# y& e: x+ M5 O
' ~+ K+ L8 N6 }- k " Z( Q& i8 g; z! B0 F# i
1. 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 0 x. ?0 ?" |# t& @8 A
b$ ^ E3 s6 \ 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 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以及所谓的“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 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被某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你到底是去做公务员,还是去做雇员? i" R" p' L1 i k
1 q. }0 y# E( k2 W1 A% V 中国所有的国企都有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这种制度安排直接来源于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个人的身份控制。在当年,一般都是“出身好”的人成为正式工,出身差的人自然就是非正式工。现在这种出身制度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但所谓的用工制度却遗留了下来,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垄断性的国企,在市场中利用垄断优势尝到了大甜头,自然要更加紧去获取市场利益。这时人力资源就成了问题。一方面,老的正式工就像八旗兵 一样早就失去了打仗的勇气和能力,那么用什么人 去攻打市场呢?另一方面,中央不断要求这些垄断型的国企改制,优化人员结构,降低人员成本,那么怎么优化?怎么降低呢?很简单,大量招聘非正式工。一方面用这些新鲜血液来攻打市场,充当炮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将这些非正式工的工资进行市场化(垄断国企正式工的工资水平大大高于市场水平),这样就 拉低了整个企业的人均成本,完成了国资委布置的改制要求之一,而且不会损害正式工的利益(国企领导层是正式工利益的代表)。这表明了,国企已经蜕变成为了一个市场怪胎,一方面利用国家力量获取市场利益,一方面成为为小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但是要注意,当前还是有可能进入正式工群体的,因为正式工是一个松 散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也要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的,否则会边缘化,最终丧失其优势地位。非正式工的收入大概是正式工的1/2到1/4。当然,在这里不是进行道义分析,而是要你去了解清楚,你到底是去做正式工,还是去做非正式工? B2 Y2 u( b' s, @0 ^
T+ R; Y# ~* \- M' }3 _
3 Z( o, Q6 c, h) S6 G P- R7 G) W雇员的说法只有在聘用制的事业单位才有,雇员职员是什么意思呢0 @' k3 ^# l! ]! E" j
这样讲一个背景,原来机关和事业单位其实不是分得那么清楚的: v, e( `& m# n" d, e
因为很多机关的大领导--局长,你看看他们的名片,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名头4 e' r4 u( {% P3 \, N+ q2 O2 x$ X
' N" O: X- w- ]+ @) Q+ X5 U
1 K) V; i: o7 Q, |# a 某某人 局长 ----职务% p2 S$ `/ l9 A+ b0 \. u1 a1 T/ E0 x
博士 ---学历,有些读书出身的,还会把学历放在职务前面,读书人的清高吧9 i t" d$ ]6 j
高级工程师-----职称
5 I. A* T% u2 [$ W2 D( ?# v0 n) Y9 R# J2 J4 s% c: \3 Z
为什么机关的领导会有职称呢,因为从社会主义建设以来,工农专业技术人才的地位被抬高了,很多领导都是工程师出身,也就是原来在事业单位(现在已经进入经济社会阶段,工字当头的情形会转变)
7 A4 _9 W2 c8 r% t8 U; c, |
/ O; @' h& @2 e7 i; U' y所以说事业单位和机关分不太清,反正在机关在事业单位有编制的人都是国家干部(也有不是国家干部的,那叫工勤人员,身份不是干部,是工人,也叫职工,一般是学历比较低,从事后勤的人,例如司机)
7 v/ M& f$ J i/ d) i+ v2 J6 g3 Y$ O- g+ y( ]' h
国家是一步步减负的,朱总理那个阶段是国企改革,一动就有了下岗的概念,每个利益集团都不容易撬动的,现在是事业单位,怎么改呢?原来的干部不能整,原来有编制的老人改叫职员,后来进来的改叫雇员。雇员职员是什么概念,雇员是短签,职员是一辈子的合同,雇员是劳务工,不能提拔。现在也有部分事业单位进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序列,我以前的帖子说过很多次了,领导整出来的概念,编制还是事业编制,没有成为实际的行政编制(公务员),但是工资又少了,为什么?参公之后工资套职务不套职称,你原来没领导岗位没关系,职称高一样能拿高工资,参公之后就不行了。' T* G$ u7 l3 L7 h0 H
- x. C; k+ L6 r0 G' a% {补充说一下,什么雇员职员转公务员找人的,说得太简单了,其实有两种方法:一种,公务员法规定了,主任科员以上公务员逢进必考,你在事业单位提拔到正科级干部就可以调动到机关了,我们以前一个领导,现在去了机关做科长;第二种,参加公务员考试,这个不多说;以上都是两种常规的做法,还有非常规的,那就要看领导的胆量和魄力,如果你有机构升格为机关,那你可以和编办打报告说,原来有几个事业单位的人在这个升格机关的单位帮助工作过几年,请求一并纳入行政编制。不知道看明白没,有同学让我写,其实很复杂的,没经历过,说了你也昏头转向。
: X9 U$ a' Y8 o5 Q
+ {9 V. m, t2 O. l; S- Q x+ v) l& O, M) k另外,现在很多大型国企也降低人力成本,例如移动、电信,特别是移动,正式员工很少的,所以待遇非常好,也就是冠冕堂皇的员工社会化。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