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6-10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3.19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谨录《关雎》一篇于此: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春天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里,一个君子爱上了一个美好的姑娘。他表达自己的感情既不轻狂、也不粗俗,是“琴瑟友之”。美好季节里的美好感情,表达方式也是那么美好。中国人性格中的那种含蓄美,表露无遗。
孔子赞美这种艺术上的含蓄和节制,正和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有关。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中正平和、雍雍穆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当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到成熟、完美的境界,表现出来就是这样。
而学中文的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古诗人不饰雕琢、尽兴吟唱的风采。这种反复叠唱之美,后世的诗篇再难企及了。
《诗经》里还有一种爱情的:“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郑风·褰裳》)不知夫子看到这一句是怎么想的,小子真的很想知道啊!^_^
附:
初读此诗,人们不禁被诗中扑面而来的春意生机和深深的爱意所感染,并体会到自然和人的和谐一致。然而诗中大量的重复用字,同时也让人困惑。用今人的眼光看来,很有原始狸俗之嫌。可是静心细究起来,这些重复用字,在各自的上下文中,各有不同的寓意,正好表现了该诗的鲜明艺术特色。如"窈窕淑女"句在诗中共出现了四次,然而每次所处的环境明显相异,其挑战的强度呈逐渐增加状态,故对淑女的赞美之义也相应地得以升华:第一次出现“窈窕淑女”是对淑女的静态特征描述,面对的仅是对景生情(雎鸠发春情求偶之声)所致的自然欲求的挑战,而这时"君子好逑"而无行动,"淑女"因不知君子之思故无反应;第二次出现的"窈窕淑女"的内心是动态的,其掩藏在水面下的芳心是"参差"忐忑的,其意识流是"左右流之"的,因为她面对着君子的"寤寐求之"的挑动;第三次出现的"窈窕淑女"的内心是相对定向的,她在"参差"中采择了追求她的君子,接受了他"琴瑟友之"的友好之举;第四次出现“窈窕淑女”的内心是完全确定的,她不顾"参差"地接受了君子"锺鼓乐之"的大乐之为。"窈窕"二字的含义是幽闲贞静。淑女虽然面对着逐渐加强的挑战,均能发乎情动乎理,我自幽贞相应,"窈窕"自处,充份体现了西周初期周文王礼乐教化对民众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