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lilymary

闲坐说《论语》[转自天涯社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雍乃天子祭祀所用之诗。三家以雍彻,说明他们有不臣之心。儒家的“礼”是靠一整套严格的仪式来规范的,该天子用的东西诸侯大夫绝对不能用,不如此则无法“正名”。等级确立之后,才能要求所有人各安其位。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地方夫子未免胶柱鼓瑟。艺术何必如此政治化?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的很多音乐和舞蹈都作为各种祭祀及其他仪礼之用而存在,和政治不分,自然无法和后世的纯艺术作品相比。
  
  后世儒生没有继承到孔子的“仁”与“乐”,反倒把这种对于礼的严苛不化学了个十足十,真正可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而不仁,礼乐又能有什么用呢?夫子口中说这句话时,大概内心总会有些悲凉吧?世间无不可渡之人,那是佛家的说法,夫子的思想从常识出发,自然不会如此理想化。
  
  然而世人大多处于仁与不仁之间,礼乐正为此辈所设。扬善抑恶,使人心知有所趋归,有所厌弃,而渐趋于仁,是之谓礼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讲礼尚俭尚诚,这与后世儒家大搞繁文缛节大为不同。后世儒家多注意于外在的礼仪,而人格渐趋萎缩,终致沦为皇权的奴仆,几千年的“磕头文明”,实肇因于此。
  
  盖外在的礼易于措手,内在的诚却是不易衡量,无怪乎后世的儒家取其粗而去其精,“与其俭也,宁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蛮夷之邦,化外之民也。礼乐教化之外的地方,纵有国君又如何?我们诸夏即使没有国君,然而只要礼乐还在,这一点薪火便可代代相传。
  
  这一句曾让历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气恼不已。因为有这一句,少数民族的统治从来未曾压倒汉人在文化上的优越感,而且很难取得政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满清在几代雄主的努力下做到了这一点,却是以祭拜孔子,全面融入汉文化为代价。汉文化的自信力,一至于斯。我们今天自然是打倒儒家了,只是我们今天还有多少文化自信力?我真的不知道了。
  
  我们今天的汉文化圈,东至韩国、日本,南至新加坡、印尼。若说儒家文化一无是处,教人如何能信?倒不如说这个汉文化圈是马克思主义的功劳,那我真的要羞愧欲死了。
  
  忽然又想起那个以身殉传统文化的王国维,不禁有些悲从中来。不说了,已是晚上十点,胸中除了悲凉就是愤懑,哪里还说得出半个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越礼,夫子微言讽之。有人或许会说,祭祀泰山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夫子未免过苛。说这话的人对于礼的了解还是不深。礼首重个人内心的自持、自守。内心稍有放纵,便难收回。由此个人私欲日渐膨胀,再不可能回头。所谓千里之风,起于青萍之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内心的放纵才是真正的越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争。像我们今天所说,如果真的要争的话,那么就是打篮球吧!
  
  有人或许会问,不要竞争,社会和个人如何发展?君子所要做的不过是自我完善,只要你足够的优秀,你就能获得幸福生活;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自我完善,社会便能发展。也可以说,你可以和你自己争,然而何必曰争?亦曰自我完善而已。
  
  现在社会正是大力提倡鼓励竞争,才导致现代人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这样下去,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会再有幸福可言。我们是生活在丛林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狼与狼之间的关系,他人即是地狱,如此哪里还有幸福可言。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个“几希”就是不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美丽的姑娘因为有一种美丽的特质(这种特质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灵上的),所以她笑起来也好看,顾盼起来也好看。同理,礼的基础是人的真情,没有了内在情感,礼就成了虚伪矫饰。
  
  如此解诗,今日看来似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当日诗句常用在政治外交辞令甚至日常交谈中,用以表达诗句所引申或比兴出来的意思:许多诗句都能够暗示道理;许多道理都可以用当时的诗句来暗示。这种诗化的生活方式直到魏晋时还有遗迹。试举一例,世说新语有一则: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入朝,更相让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诗可以通于政,可以通于哲,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所谓一道通百道通,天下学术异流而同源,殊途而同归。所以先秦时期诗、哲、史常常不分,而那一段时期中国的文化元气也是滂沛淋漓。这一点与西方不同,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明确的划分了各个学科的界限,以后更是愈分愈细。这就是中西文化取向的不同:大概中国古人初不认为这个世界是可分的,万物本是一体,以后更是以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为最高境界。这两种取向,哪种更好,我不敢说,不过如果按照中国的这种取向来,大概我们今天不会把环境破坏得这么厉害,也不会把自己破坏得这么厉害。
  
  用诗歌来讲道理,孔子大概是最早的“文以载道派”。后世文人变本加厉,争相试图从鸟兽虫鱼、石块蚂蚁中找出什么重大意义来。——到了当代就有了《白杨礼赞》、《荔枝蜜》之类的文章。另一方面,语言负载了太多它本身不应该负载的责任。后世以言获罪的很多,中国的言论始终没有真正的自由过。这真的是有利必有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三代之礼,除了对个人的约束和涵养外,在政治上也具有很大的好处,即可以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当日是天子下面设诸侯国,诸侯国下面又设大夫,各有各的领地,且政治上相对独立。通过这种方式,权力得到了很好的分散。这才是真正的封建制,正如中世纪的欧洲一般。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国有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那纯粹是扯淡。中国的封建史,在战国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以后就是一个专制帝国兴亡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也可以说,历史停止了,中国自秦开始,便无历史(这里说的是政治史)。
  
  如果周代的封建制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又会如何呢?我想,中国现在不外乎两种结果。第一,我们可能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第二、我们可能会像欧洲那样分裂成许多小国。但汉文化有其独特的统一性和粘合力,分裂成小国的可能性不大。
  联邦制国家好不好呢?比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国家哪一个好呢?这个我想不用我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禘祭本为天子之礼,周成王时因周公旦功业大而特许其举行此礼。鲁国国君是周公旦的后代,坦然沿此惯例,行之而无愧。由此可见,当时各国国君已不再把周礼放在眼里,权势欲渐起,干求非分之福,已无任何东西可以约束。
  
  “春秋五霸”之事足可说明,中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霸道替代了王道。此后我华夏便是永堕轮回,万古如黑夜。
  
  礼乐崩坏首先是在人的内心的崩坏。礼本是所有人在内心共同维护的规范,当一个人稍稍越礼时,大家立刻群起而攻之,这就是礼存在的方式。当大多数人不再以礼为念时,礼也就不存在了,不管它在文献上、仪式上或制度上是多么完备。
  
  这就是孔子内心的大悲哀,也是《论语》这部书内蕴的大悲哀。礼一旦在人的内心崩塌,还有可能重新建立起来吗?有没有可能让所有人重新回到礼的约束之下?人心一旦放失,再难收束回来,洪水已成滔天,魔鬼已放出笼,几个儒者在这个群魔乱舞的世界所发出的几句含糊而微弱的言辞真的能起到什么作用吗?
  
  孔子之后的历代儒者莫不以重建礼乐为己任,然而霸道之下,焉有礼乐?后世儒者也讲礼,不过这个“礼”早已不是周礼的那个“礼”了。
  
  今世之人,恣意妄求,一生不悟,至死不悔。若一个人到死都不知道他一直是在作茧自缚,儒家的几句道理又怎能让他明白过来?何况今天还有几个人肯去讲儒家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祖与祭神可以培养诚与敬两种情感,同时也可以赋予一个人的人生以意义。然而本章中的两个“如”字表明了儒家对于鬼神的态度:存而不论,致力人事。后世历朝历代,巫术和法术始终被视为旁门左道,儒家这种态度功不可没。至于中国文化何以在这么早的时期就产生了如此理性的态度,那真的是个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人们经常只知道在世俗的权势之间选择,却忘记了上面还有个天道。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中不能只是利害考虑,必得有所敬畏,这个需要敬畏而绝对不能违背的东西就是天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3.14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夫子为何“入太庙,每事问”。据李泽厚解释,这是夫子谦虚谨慎之处,问一遍以求确认,实地印证自己的已知和未知。
  
  而我觉得,夫子的“每事问”,固然是出于诚敬,同时可能也是因为当时之人对古礼之由来本末多已茫然不解,又或有轻慢之心,是以夫子故为之反,以讽喻流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3.15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儒家不以力不能及之事为人生之目的或标准。也就是说,儒家向众人所讲的,是他们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如读书,如做人,一分努力便有一分收获。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往往只有努力是不够的,又或对于某一部分人来说无论怎么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的,如富贵,如事功,儒家通常认为这些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都不重要。
  
  当今社会,我们被教导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事业。然而事业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还要靠机遇。它既不能必然带来人生的快乐,也不是人生固有之物。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们有多少人因为事业而失其“本心”。
  
  当今社会,我们把金钱、名声或地位视为人生成功的标准。然而这些就好像射箭要穿透靶子一样,对于人们来说往往并不是只靠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射箭穿透靶子需要天生力气大;获得金钱、名声或地位则除了个人努力外还要靠机遇。以这些作为人生的目标,无怪乎现在人的生活越来越不幸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3.16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奈何因一羊而弃一礼?子贡可谓见小而不见大了。即使那礼已失去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它也还具有其历史价值或审美价值。知识分子是传统的保护者和继承者,如果知识分子自己都不珍视传统,别人又怎么能够尊重传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3.17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论语正义》说:当时君弱臣强,事君者多简傲无礼。
  
  以下事上要有诚敬之心,素位而行。这是礼的精髓。礼失之后,才有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乎”,才有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因为大家都没有了素位之心,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可以代替那更高位置的人,天下从此多事,争夺从此开始。后世虽然天子至高无上,臣民表面上敬畏,然而由于礼已亡失,没有什么可以禁止一个声音在每一个人的内心偷偷地说:彼可取而代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3.18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不只以下事上要“以礼”,以上待下也要“以礼”。礼不是单方面的,单方面的礼也无法维持。有人说儒家的学说其实是封建帝王维护统治的工具,岂不知后世的皇帝有几个待臣下“以礼”过?明朝皇帝以“廷杖”在朝堂上打大臣是家常便饭,清制莫说皇帝,亲王也是“礼绝百僚”。这些与孔子所说的“礼”相去何止河汉?
  
  廷杖: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打算化名南巡,群臣纷纷劝谏。明武宗大怒,下令廷杖劝谏南巡的146位大臣,结果打死11人。
  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宣布尊崇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大臣纷纷上书反对。因为明世宗事由藩王身份继承皇位的,大臣们以为按照儒教礼仪他算是过继到明孝宗这一房,应该尊崇明孝宗为皇考;出继后本房亲等应降一级,应该尊崇自己的生父为“皇伯考”。这就形成所谓“大礼仪”风潮。明世宗因此下令廷杖134人,打死17人。
  廷杖时,受刑人痛苦难忍,大声哀嚎,头面撞地,尘土塞满口中,有时胡须被全部磨脱。强壮的人可以支持八十下,廷杖数如果超过一百,被廷杖者往往在杖下毙命。不死的,也要割去败肉数十碗,医治半年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3.19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谨录《关雎》一篇于此: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春天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里,一个君子爱上了一个美好的姑娘。他表达自己的感情既不轻狂、也不粗俗,是“琴瑟友之”。美好季节里的美好感情,表达方式也是那么美好。中国人性格中的那种含蓄美,表露无遗。
  
  孔子赞美这种艺术上的含蓄和节制,正和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有关。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中正平和、雍雍穆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当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到成熟、完美的境界,表现出来就是这样。
  
  而学中文的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古诗人不饰雕琢、尽兴吟唱的风采。这种反复叠唱之美,后世的诗篇再难企及了。
  
  《诗经》里还有一种爱情的:“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郑风·褰裳》)不知夫子看到这一句是怎么想的,小子真的很想知道啊!^_^
  
  附:
  
  初读此诗,人们不禁被诗中扑面而来的春意生机和深深的爱意所感染,并体会到自然和人的和谐一致。然而诗中大量的重复用字,同时也让人困惑。用今人的眼光看来,很有原始狸俗之嫌。可是静心细究起来,这些重复用字,在各自的上下文中,各有不同的寓意,正好表现了该诗的鲜明艺术特色。如"窈窕淑女"句在诗中共出现了四次,然而每次所处的环境明显相异,其挑战的强度呈逐渐增加状态,故对淑女的赞美之义也相应地得以升华:第一次出现“窈窕淑女”是对淑女的静态特征描述,面对的仅是对景生情(雎鸠发春情求偶之声)所致的自然欲求的挑战,而这时"君子好逑"而无行动,"淑女"因不知君子之思故无反应;第二次出现的"窈窕淑女"的内心是动态的,其掩藏在水面下的芳心是"参差"忐忑的,其意识流是"左右流之"的,因为她面对着君子的"寤寐求之"的挑动;第三次出现的"窈窕淑女"的内心是相对定向的,她在"参差"中采择了追求她的君子,接受了他"琴瑟友之"的友好之举;第四次出现“窈窕淑女”的内心是完全确定的,她不顾"参差"地接受了君子"锺鼓乐之"的大乐之为。"窈窕"二字的含义是幽闲贞静。淑女虽然面对着逐渐加强的挑战,均能发乎情动乎理,我自幽贞相应,"窈窕"自处,充份体现了西周初期周文王礼乐教化对民众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3.20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可见夫子也不是一味的不加辨别的鼓吹周礼。夫子对待古代政治制度仍然是经验主义的态度,是改良派,而非革命派。逐步的改善以往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全盘推翻重来,这也就是波普所说的“逐步社会工程”的意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3.21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私德不好,而且不知礼,自然也不能以王道辅桓公,倡周礼于天下。所以夫子说“管仲之器小哉!”然而这个小器之人“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天下百姓实受惠甚多。夫子论人,不以其功而掩其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3.22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从这一章可以知道,夫子音乐修养很深。后世儒者,包括孟子在内,鲜有论音乐者。这一点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可以说汉族是一个没有音乐、没有舞蹈的民族。有人也许会说,我们有《高山流水》,有宫廷舞蹈,有戏曲。然而它们都不是民众真正参与进来的形式。我国少数民族,还有西方各民族的农人,他们劳作回来,会在晚上围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都是普通人,不是只有有音乐或舞蹈天赋的人才这样。而我们汉族的农人呢,他们日落而息。他们不唱歌,也不跳舞。这种结果是不是儒家文化影响的呢?后世的儒家只谈礼,视一切艺术形式为妨道害道之物,压制人的自然的快乐。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中的暴戾之气无法排遣,一直到后来出现了所谓的“斗争哲学”,所谓的“与人相斗,其乐无穷”,也就不足为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8-16 02: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