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6-10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一章说的仍然是语言与道的关系问题。我们需要假语言以见道,然而道一本万殊,不是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是以语言只是见道的方便法门,同时却也是见道的障碍。夫子深知这一点,所以从来都没有直言性与天道,而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去描述它们。
下面夫子对于仁的解释便是一个例子: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不只是在根本问题上是这样,我们平时说话,经常也会觉得说出来的言语并不能真切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语言很多时候都是无力的。现代人大多迷信语言,语言的狂欢遮蔽了对道的探寻。西方欧陆哲学家为宇宙万物立法的雄心一个胜过一个,各种抽象术语层出不穷,然而说得越多,离道越远。英国经验主义干脆搁置了形而上问题,反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