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lilymary

闲坐说《论语》[转自天涯社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夫子这句话表明:修身和与他人交往其实可以合在一起,与他人交往时可以通过别人来检视自身,这也就是说:通过他人可以认识自己,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4.18--4.21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几章论孝,疑是他篇舛文。
  
  孝并不是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父母做错了事,子女要委婉劝告,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劝告,做子女的要仍然能够做到对父母保持尊敬,不在日常其它的事情上违背父母,他或者会很忧伤,但不应该对父母有怨心。
  
  父母在,不远游。父母身边是最快乐的地方。不能享受这种快乐,是人生的大不幸。今天很多人到海外求学定居,他们会感觉比在父母身边更快乐吗?我很怀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人不轻易说话,是怕自己做不到。这种对于自身的道德要求近乎苛刻。古人这种对自身的品质的珍视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不随便说一句话,不随便做一件事,如鸟自惜羽毛,如兽自惜花纹,人对自己的品质,难道可以不珍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束自身,虽然未必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是起码因此而犯过失是很少的。
  
  “约”是礼的一个核心,“敬”是一种“约”,“让”也是一种“约”。我们说“君子不争”,这也是一种自我约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夫子认为理想的人应是讷于言之人,这一点我们应该尤其注意。能说会道巧言善辩之人,往往无法体悟到生命的本质,因为他的灵智被他的聪明遮蔽了。聪明并不等于智慧,正相反,聪明往往有害于智慧。做人愚一点不要紧,钝一点也不要紧,但是做人不应该有巧智。在这里,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又一次殊途同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有人和他站在一起。
  
  这一句也像论语里大量其它的文字一样,几千年来,温暖了一代又一代在黑暗中独自前行的人,孤军奋斗的人,彷徨无依的人,脆弱懵懂的人。
  
  我只是个脆弱懵懂的入门者,我刚磕磕绊绊的走到这条路上,可是我知道,我不是孤单的,一定有人和我在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本篇的最后一章又回到了人际交往上。与他人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俗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密如油。水溅到你的身上,不会弄脏衣服;油溅到你的身上,就会弄脏你。所以与他人的交往过于密切,往往最后会伤害到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冶长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君子不以境遇论人。盖境遇往往取决于命运,个人的品质和个人的努力能够起作用,但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儒家不把境遇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君子治世则有自用之道,乱世则有自保之道。堂堂七尺丈夫,若连自保的本事都没有,怎能称为君子?这一点,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是一样的。
  
  后世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说,愚意不敢苟同。我更赞成的是留此有用之躯,徐图进取。若历史的进步仅仅需要以牺牲一个好人的生命为代价,那我也会认为那进步是不值得拥有的。
  
  先秦学说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已经被后世大大地改变了。后世的儒家竟然发明了气节这种东西,把献出生命作为一种美德来标榜。士大夫可以为了气节献出自己的生命,却对自己在皇帝面前三跪九叩山呼万岁这种事情没有丝毫的抵触,这真是中国最奇怪的事情。
  
  自秦以来,两千多年中国牺牲的生命可算不少了,可是现在的中国还是秦时的中国,我看不出那些生命牺牲得有何价值。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观念上的革命,没有体制上的改革,无论死多少生命,流多少鲜血,都是没有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人真的是由环境塑造的吗?这真是有意思的问题。现代科学在这方面分成两派,一派是基因决定论,一派是环境决定论。无论如何,环境决定论是人类教育存在的基石,我们对我们的后代进行教育,正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可以通过环境去塑造他们。
  
  同样,一个人甚至一个群体的堕落我们也可以归罪于环境。前一段时间媒体上大肆炒作“大学生道德滑坡”问题,我想,如果整个社会都已经堕落,又怎能去责怪在这个社会里长大的孩子道德滑坡?在一个寡廉鲜耻的社会里,一群丧失了基本道德原则的成年人道貌岸然地去责怪一群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孩子道德滑坡,这真是巨大的讽刺。
  
  由此亦可见,伦理教化对于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一旦社会风气坏了下去,这个国家便很难产生道德健全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论语里有许多像这样的玩笑。夫子不像后世的儒学大师那样整日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这一章夫子就跟他最喜爱的一个学生开玩笑,说他是一个器。子贡也不是那种刻板的人,居然马上就跟着问:我是什么器?夫子很幽默地说:你是一个瑚琏。瑚琏是古代祭祀用的一种玉器,夫子意思是说,子贡形容都雅,口才便给,像一个瑚琏一样华美光鲜,在大的场面或仪式上使用一点也不会掉价。
  
  可是夫子虽然是在开玩笑,内心实有憾焉。子贡无论怎么好,却也只能是个器,他是个没有领悟到大道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佞: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夫子对此等人极其厌恶,在论语里不止一次表达了自己对这种人的反感(如“巧言令色,鲜矣仁”),相反,夫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又说:“忠、毅、木、讷,近仁。”在夫子看来,巧言之人是离道最远的人,矜其巧智且自以为是,教化对于此等人已毫无作用。而一个人往往内蕴越深广,言语越少。夫子也曾说“予欲无言”,达到至境之人,言语对他反而成为一种障碍,说得越多,越觉得离本意越远。佛家也说,语言文字只是不得已的方便法门,道家更是讲究“无言独化”、“得意忘言”。中国儒释道三家在这一方面是相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夫子欣赏学生的这种敬畏职事的态度。这绝对不是谦虚,一种工作要做到圆满真的很容易吗?我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无论准备多么充分,无论搜集了多少资料,走进教室之时,肚子里总是在打鼓,因为我知道我准备得远远不够,而且这种准备是不可能有极限的。有时候这种紧张完全成了一种生理反应,胃里上下翻腾,就像英谚所说的:“butterflys in stomach”。
  
  惶惶然,惴惴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对待自己的工作应该是这种态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5.7
  子曰:“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夫子也和一般人一样,有时候也发牢骚。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夫子思想中也有归隐的、逍遥适性的一面。“仕”与“隐”一直是中国读书人思想中的两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论怎样都是完整的生命。
  
  子路的“勇”在于勇于实行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内心极度真诚。这一点常人难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一章就涉及到道与器之辨了。在夫子看来,三子都是成器成材之人,都有杰出的才能,但是他们仍然只是器,也就是只能当一面之用,而无法到达“道”。“仁”是指内心的修养,而与才能无关。夫子委婉言之,其意大概是让大家明白这一点。
  
  一个人仁与不仁,是与其才能无关的。君子不以才能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夫子对于颜回的叹赏可谓至矣尽矣了。“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似这种人,千载之下,我们除了仰慕,再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白天睡觉不可以么?夫子的意思大概是人生如朝露,珍惜生命的人应该每一寸光阴都不轻弃,更何况是白天睡觉呢?夫子自己便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对生命的珍视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之一。至东晋时更有“秉烛夜游”之举。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还有心思白天睡觉吗?
  
  只是我现在还有睡午觉的习惯,睡?还是不睡?这是一个问题。^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后世遂有“无欲则刚”一语。盖向外界有欲求之人,其内有欲求牵引,外有外物诱惑,自主尚不能,“刚”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了。
  
  我们一生,总被种种有名无名之物牵引摆弄,鲜有自主之时。我们其实都脆弱不堪。西谚更有“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一语。像浮萍一样,在生命的河流里随波浮沉。一会被牵到这边,一会又被抛到那边,这就是我们的写照。
  
  人生纷扰如此,真的有人能无欲无求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不止非子贡所及,只怕夫子也是做不到的。人性中有两种最为根本的同时也是最底层的冲动,一种是无限扩张自身利益的冲动,一种是为别人立法的冲动。这两种冲动中的任何一种都可导致人们之间的互相干涉。
  
  也许子贡和夫子可以避免第一种冲动,但如何让别人也避免呢?至于第二种,我想就是夫子恐怕也无法避免吧。
  
  我们对于“何为好生活”或者“一个好人应该是怎样的”这种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一旦有机会,我们都希望将自己的想法加诸别人。想一想,一个做父亲的怎样对待他的孩子?一个做老师的怎样管教他的学生?一个政治领袖怎样宣扬他的主张?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人类千百年来有那么多的纷争和冲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一章说的仍然是语言与道的关系问题。我们需要假语言以见道,然而道一本万殊,不是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是以语言只是见道的方便法门,同时却也是见道的障碍。夫子深知这一点,所以从来都没有直言性与天道,而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去描述它们。
  
  下面夫子对于仁的解释便是一个例子: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不只是在根本问题上是这样,我们平时说话,经常也会觉得说出来的言语并不能真切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语言很多时候都是无力的。现代人大多迷信语言,语言的狂欢遮蔽了对道的探寻。西方欧陆哲学家为宇宙万物立法的雄心一个胜过一个,各种抽象术语层出不穷,然而说得越多,离道越远。英国经验主义干脆搁置了形而上问题,反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8-16 02: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