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接触《平凡的世界》是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午12:30的《长篇小说联播》,那是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一个初中即将毕业的孩子,知道了在陕北那片贫瘠的和自己的家乡一样的地方,有着一个和自己一样的青年通过个人的努力不断的超越自我,以一个农民子弟的朴实和毅力走出了山洼,以一个农民的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从此,自己知道默默的努力。大学毕业后,自己终于可以买书了,记得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平凡的世界》,在乡下教书的我一晚上将这本书读完时,已经是凌晨2点。当时不能自已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路遥我师”几个字。
我想,千百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都曾经被《平凡的世界》感动过。她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浪漫的大团圆的爱情、没有不切实际的惊天动地的事件。一切的小资的梦在这儿都没有,她有的只是一股黄土高原的朴实、有的只是青春的梦的破灭和青春的苦涩。有的只是千百个农村孩子的向上追求的生活的写照----常记起书中的一句话“黄叶铺满地,我们已不再年轻”。
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史诗性的小说,她以孙玉厚老汉一家三个子女的成长过程展示了我国农村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农村的变化,展示了农村有志青年在改革初期依靠自己的个人努力走出山凹的努力、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和追求。
80年代初横亘在城乡子女之间的最大差别是户口,有城市户口就等于可以获取招工资格(即或是最差的工作)、可以吃商品粮、可以在城市居住(即或是贫民窟)、可以享受现代文明。而这一切都是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一个农村的青年奋斗一生---努力学习--天不见亮就起床上学、吃糠咽菜、开水下饭、春天冬天只有一身衣裳、草稿本用了一次用二次,先用铅笔写后用钢笔写。就是在如此的环境中努力的学习,最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能够进入城市,能够获取和城市青年一出生就具有的同等条件---一个户口。
这就是当时孙少平之类的农村孩子最高的追求,他们付出一身的努力不过是拉平和城市青年出生的平等。生于七十年代初的农村孩子最后走向城市谁没有这样的经历?
孙少安,一个朴实的大哥、一个天赋很高但却因为家庭的困难不得不辍学为弟妹创造读书条件的大哥--多少的走向城市的青年没有这样一个大哥?我们是喝着他们的血和汗水走向城市,今天,他们还生活在农村,成了一个标准的老农,我们对他们和他们子女的感情是城市青年永远无法理解的。
孙少平的朴实的经历,就是天赋不高的生于七十年代初农村青年的写照。贫穷但不卑微、努力总是获取很少、平凡但总是关心国家大事、生活再清贫都不让自己的思想贫瘠。他们一无所有但是有骨气、他们的生活不浪漫但有一颗浪漫的心,他们生活困苦但从来没放弃自己的责任。
他们也有爱情,但总是在平凡中有一股那么的苦涩,有一只猪说,少安、少平的初恋是意淫---我只能说:我日他妈。
其实,路遥笔下少平、少安的初恋真正的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大家的功力,她没有给我们一个大团圆、没有给我们一个不切实际的结果、他们的爱情都是苦涩的,因为现实的残酷实在不可能给他们浪漫的结果--浪漫总是很奢侈的。现实告诉我们爱情和婚姻总是脱不了门当户对,少安和少平都是农村中优秀的青年,他们应当得到比他们高一层次的女性的青睐和爱情,但是他们不可能逾越那重身份带来的障碍---城乡差别、农民居民的障碍。所以,路遥笔下的润叶跟一个残疾人也不可能跟一个优秀的农民结婚,这就是城乡差别。而小霞太完美了,她的死去是对城乡差别宿命的控诉。这就是现实的残酷,而多少70年代末的成功农村青年有没有经历这种无法逾越的宿命呢?又有多少的青年还沉浸在金波似的永久的苦涩中呢?
生活啊----黄叶已经铺满地,我们已不再年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