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4-25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打算收集一些自己觉得美的文字或其他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 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 大夫欤?何帮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帮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司马迁《史记 · 屈原列传》
=================================================================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就是这样的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我无法想象一个会对自己怕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象它会有像在我们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于恐惧或者由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每当你吟诵起来的时候,你都会产生一种价值的空没感,无所依靠。因为什么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对你价值建立丝毫没有帮助。后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也没有丝毫帮助。那么这就是价值的空没感。这就是直视、正视你的生命的真相。当你正视、直面你的生命真相的时候,你就产生了悲剧感。这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而悲剧意识的觉醒。恰恰是你价值建立的一个前提。所以这是悲剧意识的觉醒。……那么接下来下面的两句是什么呢?那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刚才我讲了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它除了暴露人的生存困境以外,它一个最大的特点它要弥合人的生存困境,所谓弥合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解决,当鸿沟把你分到此岸以后,让你无法达到彼岸的时候,它又给你架起了一座桥梁,也就是给你指出了一条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这就叫弥合。再把这个鸿沟给你弥合上,那么这就叫我们所说的执著与超越的统一,此岸与彼岸的统一,它是怎样来统一的呢?你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个人生命是短暂的,也许没有希望了,但是不是因此就彻底绝望了呢?不,他马上给你指出了一条出路,“念天地之悠悠”。“悠悠”是什么呢?悠悠就是永恒,就是绵延不断,“念天地之悠悠”是由此我想到了,由此我又感悟到了,在我这个也许没有希望的生命之外,还有一个永恒的天地。天地是什么?天地就是天道,天道是什么?天道就是由人道升华而上的一种基本的道理。可以简单这么讲,我个人是没有希望的,我个人是有限的,但是外在于我的那种天道,那种人道,它是无限的。我只要把我这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当中去,那么我就可以和这无限的天道同时获得永恒。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它表现的就是这种意识,但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个向永恒天道的融入,它实际上是以牺牲自我,牺牲个人或者说以付出为代价的一种超越。它是一条现实出路,但这个现实出路,它不是简单的前面的那种个人感性生活或者说个体的一种简单继续。它是对个体的一种超越。什么叫做个体的一种超越呢?比如说你很小的时候,你不懂的事情,这个时候你没有超越的价值。当你懂得自己拿一块糖,给你的爸爸妈妈,给你的爷爷奶奶吃的时候,这时候你自己就牺牲了一块糖。而牺牲了你自己的一块糖,付出了一块糖的代价,那么就是一块糖的超越。这就是对个体的超越,这就是你获得了超越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中国主流文化当中价值建构的一个基本的起点。所以“念天地之悠悠”。向悠悠天地的融入,实际上就是自我的个体的,可以说是一种消失,也同时在这个消失当中,它又获得了一种更高的升华。
-------冷成金--《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宋诗词》百家讲坛,2004.07.09
---------暂且到这里吧。 |
|